本文關鍵字:
前言 8年過去了,今天中國SMT界的情況又如何呢?在本文中,我想以這8年來我在業界中活動的親身感受,再來看看我們在SMT應用上和管理上的問題。希望8年后我們對這個課題能有不同的領悟。 1998年以前的管理問題 2006年的應用和管理問題 與8年前一樣,用戶在設備的配置上,仍舊不乏一流的設備硬件??上У氖?,同樣與8年前一樣,普遍缺乏包括抽象的應用及管理在內的有水平的生產線。一條有水平的生產線配置是結合制造模式(注二)、適當的技術設計能力、合理的自動化設計、數據監控系統等于一體,并經過詳細整合設計,以及會隨著市場條件的變化而改變,具有動態管理的生產線配置。不過,根據我的觀察和了解,幾乎沒有用戶掌握了有關這方面的足夠知識,甚至沒有多少用戶會去考慮推行這種做法。比如“制造模式”一項,大多數用戶并沒有規劃自身的制造模式,對其進行量化分析,了解其特點,以用來設計自身的生產線及對應有的設備提出相關的技術要求和評估。其中部分技術在80年代就已經在國外使用。然而,迄今為止,中國用戶還未充分認識和付諸應用。SMT是電路板組裝技術,不論您生產的是什么產品,技術上差異都不大。而真正區分企業和行業之間差異的是“制造模式”的應用和管理。所以,這可以說是競爭能力或成敗的重要因素,但卻未能得到認識和重視。 對于進口高檔設備,由于中國是用戶,所以,即使擁有也不應該覺得太過高興。除非國內用戶在供應商開發方向上起到引導和決定性的作用,才可以說中國的技術有了較好、較值得慶賀的突破。所以今天我們看到更多工廠擁有豪華的生產線,并非值得慶幸。這只不過是供應商的發展成就。而我們作為用戶,大多仍和以往一樣,是個被動的跟隨者。 雖然,國內設備開發商也在進步,但是,仍然處于努力追趕國外技術的階段,尤其是應用創新能力還很薄弱。中國的SMT設備工業,也許一開始就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理念,沒有將其作為優先發展的對象,甚至沒有同時從事工藝和應用的研究,致使設備的開發事倍功半。雖然,國內供應商為市場提供了一個低成本選擇,但卻犧牲了工藝能力。如果研究一些波峰或回流爐等設備,我們會發現,一些供應商“放棄”了工藝上十分關鍵的性能(例如波峰的機械調整設計)。這些性能實際上并沒有給設備的成本造成很大的負擔,而卻能帶來很高的應用價值?;蛟S更好的解釋是,大多數國內設備制造商還未完全意識到其內在的價值。在努力跟隨的道路上,業界做得不完善。所以,對于那些國外名牌設備存在的弱點察覺不出,更難看到在技術上有乘機超越他們的例子。短期內在設備的軟件方面很容易超越國外對手,而可惜的是,前面提到的忽略了工藝和應用優先的錯誤觀念,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得以糾正。這也就大大限制了在軟件方面的發展能力。不過值得高興的是,通過一些測試評估,發現業界也涌現出了為數不多在技術上發展良好的設備制造廠家,只是感覺步伐太慢、還未形成規模。 就設備的維護保養管理而言,還是停留在以設備使用壽命為保養對象的層次上,仍不能對性能進行有效保養,甚至無法對性能進行認證,更有甚者對設備和工藝之間的關系和差別知之甚微。 不論是剛提到的設備保養問題和選型配置的問題,還是先前說到的設備開發問題,主要的原因都在于對SMT應用的認識不夠,以及缺乏對設備的評估測試手段。如果這兩方面得到改善,我們在設備上會做得更出色。 此外,在質量管理上的發展和改善也不顯著。許多SMT用戶在質量管理策略上仍主要采用被動的“檢查-修補-返修”。而產品質量的基本定義依舊停留在傳統的只關注“零時故障”而不是“使用壽命”的層次上。不論是在研發上,還是在生產的質量管理體系上,很少看到注重“預防”和“產品壽命”的措施。 總的來說,這8年來的發展,企業整體的發展遠不如個人方面的發展。這主要是因為個人方面的發展較局限于技術知識而基本不涉及管理方面,以及在群眾中發展高層管理人員做得不夠的緣故。而在實際發展中,在橫向(廣)方面的發展較為顯著,縱向(深和細)的發展力度則稍顯不足。系統性以及整合性也一直都很缺乏。這也是我們今天仍然面對的重復問題,以及沒有自己的知識產權的主要原因。依我看來,我們這8年的發展都屬于設備、物料供應上的附帶推進,而本質上并沒有什么改變。所以,8年前我所指出的種種問題,基本上仍然存在。 應用和管理能力的評估 我將過去8年在這方面評估中客戶得分的情況進行整理后,匯總在下面的表(一)中。表中的數據顯示的只是綜合指數,以100分為滿分標準計(注三)。從這個表中我們可以看到情況并沒有什么改變。雖然SMT工作并不容易,8年時間的全面改善可能不算長,但如果當初用戶能夠領悟我所說的并有一定的投入的話,或許我們會取得長足的進步。我們應該會涌現出一些制造水平一流,并領先國際水平的企業。 除了得分上未見到明顯變化外,我還發現一個情況,就是關心和愿意衡量自身能力的用戶少了。這項工作的高峰期在2000到2002年,此后就逐漸減少。到了2005年中,甚至沒有一家用戶愿意考評自己的水平。 在我受邀去協助評估分析的案例中,所有的用戶都出現了不少這樣那樣的問題。按照柏松幾率進行計算,我們知道這基本上是等于100%出錯的幾率。而此時許許多多的用戶仍認為他們不需要對自身的能力進行評估了解。 管理層的自覺性 為什么會缺乏自覺性?我們首先來看看“自覺性”的條件。要自覺的發現自身的不足,首先要對自身的情況有客觀的了解。而實際上,在絕大多數的企業中,上層管理對SMT技術知之甚少。加上企業內經常缺乏完整、有效的測量評估系統以及合理的目標,所以對自身的情況,表面上似乎在監控而實際上存在很多虛假信息。比如一條自動生產線的效率,不說很多企業從來沒有對它進行監督評估,即使有通常也只是記錄評估其使用率和產量之類,而忽略了更有科學意義的“自動化效率”、“自動化程度”、“自動化穩定性”以及“適合性”方面的評估監督。 我曾多次遇到以下的情形。當我和一些企業的技術經理或總裁談論到可制造性設計技術的應用和管理時。不少管理人員認為他們內部執行了這項工作,并覺得可以勝任這項工作,而不是個大問題。然而進行深層交流,就會發現他們所謂的可制造性設計管理,是單純的指提供一份設計規范給設計部門照本實施罷了。這些從未見過可制造性設計管理的全面技術范圍、組織、流程的管理人員,是無法想象真正的可制造性設計技術的應用和管理與他們所謂的可制造性設計管理之間存在的巨大差別。這樣也就無法評估其可制造性設計應用的能力和改善空間了。因此,如果認識不夠,我們很自然就會缺乏自覺能力。 自覺性的第二個條件,是從觀察和比較他人的做法中發生的,這個條件一般也不成熟。一般管理層很少進行細致的考察比較,而走馬觀花式的訪問考察是絕對不可能在這門復雜技術上得出有效的結論。在目前的SMT用戶環境中,雖然,也有不同檔次水平的用戶,但即使能夠做好考察工作,依然會存在類似的問題。就拿上面所舉的自動生產線效率的問題來說,由于絕大多數用戶未發展到使用這些先進技術的水平,以致大家的評估做法都差不多,所以,即使相互間交流也學不到什么新東西,因此,不容易引發對自身做法質疑的自覺行為。 引發不自覺的第三個條件,是遇到競爭壓力或經營效果不佳的時候。巨大的競爭壓力會使管理層覺得自身企業的能力不行而去尋找原因。但很少會有企業對SMT技術的應用和管理方面的弱點進行反省。原因在于即使在壓力下,由于對SMT的了解不足,以及受到缺乏明顯的對比例子的限制,加上制造技術屬于第二線因素(所謂第二線因素就是說不像第一線因素那樣直接影響企業的業績。第一線因素的例子有品牌形象、產品功能、質量、成本、銷售網等等),因此不易直接關注。 既然這些企業管理層不了解SMT制造技術,內部沒有對自身的能力和效益進行準確的評估,外界又沒有正確先進的樣本供參考。而在遇到績效不良的壓力時,又很少與第二線因素掛鉤。易忽略這門技術中許多可以獲利的空間,這是很自然的。 最近二、三十年來,科技的發展遠比以前快得多,主要來自幾個方面的原因,例如IT和通信科技的發達等等。而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些科技跨越了國際,縮短了國際間的距離,使我們有很好的機會接觸其他的新技術、新知識。而在接觸和認識過程中啟發我們的自覺性,進一步推動知識更新和改善。但在SMT管理上我們能夠利用這一優勢的機會并不多。這是因為隨著制造業轉移到中國,基礎較強的先進工業國基本上將重點縮小只集中在材料和設備方面,在管理方面的研發投入減少,導致管理上的發展相對較慢。所以,我們無法通過通信科技等來吸收先進的管理技術。除此之外,SMT管理并不像MBA,6Sigma那樣已成為一個標準體系,缺乏系統化也是其中一個因素,這也影響到中國用戶在這方面的學習吸收。 知識追求上的問題 員工的培訓相當被動。多數企業的培訓還是依賴外來的課程,等接收到培訓班的宣傳消息后才計劃派員學習。不少與SMT相關的課題知識,如果不是遇上課程,則就不會進行這類應有的培訓。這似乎對知識的掌握抱著可有可無的態度。當然,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不知道還有什么知識需要去學習。 其實,從一些日常的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知識掌握的缺乏。比如我在講課中發現,對于可焊性測試(wetting balance)曲線這個通用的評估和了解可焊性的圖示,竟然還有許多工程師,甚至從事SMT多年的工程師未曾接觸過。更談不上去發現這種曲線傳統指標上存在的錯誤等等較先進的知識了。 制造工藝和管理技術的研發 改善空間和改善 展望和結束語 我相信,今天仍然有不少讀者,對我所提出的看法覺得難以認同。這種情況與8年前的情況類似。其實我不敢奢望用戶通過這寥寥數千個字就能夠領略SMT的特質奧秘。在歷史上,曾經有很多人認為說地球是圓的人是瘋子。這也許說明了知識的某一特質。在我們認知之前,許多東西似乎無法想象。而往往因為我們無法想象,所以我們不會去追求和改進。不論您是否認同或是否能夠領悟我上面所說的,何不捫心自問,我們真的對工作搞清楚了嗎?橋接、虛焊、掉件等等日常所見的問題,為什么長久以來一直得不到徹底解決? 注一:由北京《世界產品與技術》編輯部出版的《SMT應用管理文集》。2003年9月版。 [再看中國SMT用戶的應用和管理問題]^相關文章
分類導航關于我們聯系方式
公司名稱: 昆山華航電子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 中國江蘇省蘇州昆山市千燈鎮善浦西路26號(或156號) 公司電話Tel: ?0512-50139595 業務手機(李經理): 189 1575 2062(微信同號) 傳真Fax: 0512-50111080 ??電子郵件Email:??eric@kshuahang.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