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關鍵字:
3.3.2做法
本項目的做法,可按UL-94或NEMA LI1-1989,不過IPC-TM-650之2.3.10法卻是引用前者。其無銅試樣之尺寸為:5吋X5吋(厚度視產品而不同),每次做5樣,每樣試燒兩次。試燒用之本生燈高4吋,管口直徑0.37吋,所用瓦斯可采天然氣,丁烷,丙烷等均可,但每ft3 須具有1000BTU的熱量。若出現爭議時,則工業級的甲烷氣(Methane)可作為標準燃料。
點燃火焰時,其垂直焰高應為0.75吋之藍焰,可分別調整燃料氣與空氣的進量,直到焰尖為黃色而焰體為藍色即可。試樣應垂直固定在支架上,夾點須在0.25吋的邊寬以內,下緣距焰尖之落差為0.375吋。
試燒時將火焰置于之試樣下約10± 0.5秒后,即移出火源,立即用碼表記下火焰之延燒秒數。直到火焰停止后又立即送回火苗至試樣下方,再做第二次試燒。如此每樣燒兩次,五樣共燒10次,根據NEMA之規定,10次延燒總秒數低于50秒者稱為V-0級,低于250秒者稱為V-1級,凡符合V-1級難燃性的環氧樹脂,即可稱為FR-4級樹脂。
但IPC-4101/21中的報告方式,卻是采“平均燃秒”上限不可超過5秒,與“單獨燃秒”上限不可超過10秒,作為計錄。
3.3.3溴化物抗燃說明
一般性環氧樹脂,是由丙二酚(Bisphenol A)與環氧氯丙烷(Epichloro Hydrin)二者所聚合而成,并不具難燃性(Flame Retardent),無法符合UL-94的規定。但若將“丙二酚”先行溴化反應,而改質成為“四溴丙二酚”,再混入液態環氧樹脂(A-stage),使其溴含量之重量比達20﹪以上時,即可通過UL-94起碼之 V-1規定,而成為難燃性的FR-4了。
電子產品一旦發生火災或燃燒處理廢板材之際,若其反應溫度在850℃以下時,將會有產生“戴奧辛”(Dioxin)劇毒的危險裂解物。故為了工安,環保,與生態環境起見,業界已有共識,將自2004年起,計劃逐漸淘汰(face-out)溴素(是鹵素的一種)的使用,總行動稱為Halogen Free。目前日本業者的取代技術已漸趨成熟,而歐洲業界所唱的高調與法令的配合,已在全球業界形成必然之勢,使得主要PCB生產基地的亞太地區,只好俯首稱臣加緊配合。
3.3.4難燃原理與商品
1.捕捉燃燒中出現的自由基(Free Radical,指H?),阻礙燃燒的進行傳統FR-4環氧樹脂所加入的溴(Br),會在高溫中形成HBr,亦即對H之可燃性自由基加以捕捉,使燃燒不易進行。此即為添加鹵素(Halogen)達到難燃的目的。除溴之外尚可添加毒性較少的氯,或鹵素之磷系等均可,但并不比原來溴素高明多少。
2.添加氫氧化物等助劑,使在燃燒過程中本身進行脫水反應,而得以降溫及阻絕氧氣與可燃物之結合,而達難燃之目的不過此等添加物﹝如Al(OH)3﹞會增加板材的“極性”(Polarity),有損板材的電氣性質,只能用于品級較低的PCB中。
3.加入不可燃的氮或硅或磷,以沖淡可燃物減少燃性
此種含氮物等又分有機物與無機物兩類,日本已有商品,整體效果較好。如日立化成的多層板材MCL-RO-67G即為典型例子。
4.燃燒中產生覆蓋物阻絕與氧氣的供應而達難燃,如磷化物于高溫中形成聚磷酸之焦膜,覆蓋可燃物,斷絕氧氣減少其燃性但此系亦會產有害的紅磷附產物,并不見得比原來的鹵素好到哪去。
5.大量加入無機填充料(Filler),減少有機可燃物之比率以降低燃性
如日立化成所新推出的封裝材料MCL-E-679F(G)中,即加入體積比60-80﹪小粒狀的無機填充料,但卻先對其做過特殊的表面處理(FICS),使與樹脂主構體之間產生更好的親和力,且分散力也更好。
3.4.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Tg) 玻璃態轉化溫度(不在IPC-4101/21中,但最重要)
聚合物(即Ploymer ,亦稱高分子材料或樹脂等)會因溫度的升降,而造成其物性的變化。當其在常溫時,通常會呈現一種非結晶無定形態(Amorphous)之脆硬玻璃狀固體(此處之玻璃,是對組成不定各種物體之廣義解釋,并非常見狹義之透明玻璃);但當在高溫時卻將轉變成為一種如同橡膠狀的彈性固體(Elastomer)。這種由常溫“玻璃態”,轉變成物性明顯不同的高溫“橡膠態”過程中,其狹窄之溫變過度區域,特稱為“玻璃態轉化溫度”;可簡寫成Tg,但應讀成“Ts of G”,以示其轉態的溫度并非只在某一溫度點上。
此種狀態“轉換”的溫度帶雖非聚合物的熔點,但卻可明顯看出橡膠態的熱脹系數(CTE)要高于玻璃態的3或4倍。凡板材的Tg不夠高時,在高溫的強烈Z膨脹應力下,可能會造成PTH孔銅壁的斷裂?,F行FR4之平均Tg已可135℃,而CEM-1亦有110℃,且在板厚之降低與鍍銅品質的改善下,斷孔的機率已比早先降低很多了。
由眾多實務經驗可知,Tg較高的板材,其熱脹系數(CTE)較低,耐熱性(Heat Resistance)良好,硬挺性(Stiffness or Rigidity)亦佳,板材之尺度安定性(Dimentional Stability)改善,且吸濕率(Moisture)亦較低,耐化性(Chemical Resistance含耐溶劑性)提升,各種電性性能亦較好,且不易出現白點白斑(measling and crazing)等缺點。故一般業者常要求板材在成本范圍內,須盡量提高其Tg,以減少制程的變異與板材品質的不穩。
但由于Tg的測定的方法很多,而且所得數據之差異也頗大。須注意其實驗之升溫速率,應控制在5至10℃之間,不可太急。常用之測試法有DSC、TMA及DMA等三種,現說明如下:
3.4.1 DSC系指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示差掃瞄卡計),是在量測升溫中板材之“熱容量”(Heat capacity)變化(即Heat flow變化)。系在其變化最大的斜率處,以切線方式找出居中值即可。本法由于板材升溫中,其熱容量變化并不大,故對Tg測定的靈敏度較差。
3.4.2 TMA系指Thermal Mechanical Analysis(熱機械分析法),是量測升溫中板材“熱脹系數”(CTE)的變化。通常樣板厚度在50mil以上者,本法測試之準確度要比DSC法更好。
3.4.3 DMA系指Dynamic Mechanical Analysis (動態熱機械分析法),是檢測升溫中聚合物在“粘彈性變化”方面的數據,或量測升溫中板材在模數(Modulus)與硬挺性(Stiffness)方面的變化。其靈敏度最好,是三種方法中測值較高的一種(如同樣品之TMA測值為145℃,DSC約為150℃,而DMA則約為165℃)。到底哪一種最準確,則人云皆非真相不易得知。不過本法對板材中有好幾種不同樹脂之混合者,亦能一一將之測出,但使用者之技術也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