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關鍵字:
1. 前言:
有關銅箔基板(Copper Claded Laminates,簡稱CCL)的重要成文國際規范,早期以美國軍規MIL-S-13949H(1993)馬首是瞻,直至1998.11.15后才被一向視為配角的IPC-4101所取代。原因是業界進步太快,而美軍規范一向保守謹慎,來不及跟上HDI商品化的實質進步,于是只好退守軍品的嚴格領域。至于為數龐大的商業電子產品,就另行遵循靈活新穎的IPC商用規范了。
IPC-4101(1993.12)之硬質銅箔基板規范,其21號規格單為最常見FR-4板材之品質詳細規格,共列有13種品質項目。其中有的較為淺顯者,幾乎一看就懂無需贅言,如銅箔之抗撕強度 等。但有的不但字面費解難以查考,且經常是同一術語卻有數種不同說法,似是而非撲朔迷離,每每令人困惑而不知所從。然久而久之也就見怪不怪麻木不仁了,只要按方法去檢驗,或按規格去允收即可,管那許多原理原因做什么。
至于那些項目為何而設?影響下游如何?每項是否一定要做?也就懶得再去追究,甚至連真正定義原理也多半似懂非懂,反正人云亦云以訛傳訛?;砘Hブ灰世噬峡?,就顯得學問奇大無比經驗爐火純青,日久積非成是之余,一旦有人以正確說法稱呼之,難免不遭白眼視為異類。鳴呼!君不見"Long time no see 與 no can do" 早已成了漂亮的英文,說不定那天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也會大流其行呢。但不管眾口能否鑠金,是非真理總還是要講個清楚說得明白才不失學術良心,做人做事也才有格,這應與學歷或官位扯不上關系。以下即按IPC-4101后列規格單(Specification Sheet)中的順序對各術語試加詮釋,尚盼高明指正。
2.IPC-4101/21規格總表
PC-4101/21規格總表
3.最重要的品質術語詮釋
3.1.Reliative Permitivity(εr)相對容電率 或 Dielectric Constant(Dk) 介質常數(最重要)
3.1.1錯誤說法
此詞經常被不明原理者,僅就其“字面”似是而非的誤稱為“介電常數”!?有時連一些不夠嚴謹的字典也常犯錯。事實上,Dielectric本身是名詞,即“絕緣材料”或“介電物質”之意;故知“介質常數”本身是“名詞+名詞”所組成的名詞,是材料的一種常數。而Dielectric此字并非形容詞的“介電”,用以形容“常數”而得到的“介電常數”,似乎是在說“介電性質的常數”。請問這倒底指的是什么?天天掛在嘴上的人有誰曾用心想過?人之通病多半是想當然耳!
3.1.2原理說明
此詞原指每“單位體積”的絕緣物質,在每一單位之“電位梯度”下,所能儲蓄“靜電能量”(Electrostatic Energy)的多寡而言。猛看之下,一時并不容易聽懂。
此詞尚另有較新的同義字“容電率”(Permittivity日文稱為誘電率),由字面上可體會到與電容(Capacitance)之間的關系與含義。當多層板絕緣板材之“容電率”較大時,即表示訊號線中的傳輸能量已有不少被蓄容在板材中,如此將造成“訊號完整性”(Signal Integrity)之品質不佳,與傳播速率(Propagation Velocity)的減慢。換言之即表示已有部分傳輸能量被不當浪費或容存在介質材料中了。是故絕緣材料的“介質常數”(或容電率)愈低者,其對訊號傳輸的品質才會更好。目前各種板材中以鐵氟龍(PTFE),在1 MHz頻率下所測得介質常數的2.5為最好,FR-4約為4.7。
3.1.3電容詮釋
上述介質常數(Dk)若在多層板訊號傳輸的場合中,還可以電容的觀點詳加詮釋如下:
由上左圖可知MLB中,其訊號線層與大地層兩平行金屬板之間,夾有絕緣介質(即膠片之玻纖與環氧樹脂)時,在訊號傳輸工作中(也有很小的電流通過)將會出現一種電容器(Capacitor)的效應,其公式如下:
由式中可知其電容量的多寡,與上下重疊之面積A(即訊號線寬與線長之乘積)及介質常數Dk成正比,而與其間的介質厚度d成反比。
從電容計算公式看來,原“介質常數”的說法并無不妥。但若用以表達板材之不良“極性”時,則不如“容電率”來得更為貼切。因而目前對此Dk,在正式規范中均已改稱為更標準說法的“相對電容率εr”了。注意ε是希臘字母Episolon,并非大寫的E,許多半桶水者經常寫錯也念錯。
事實上,絕緣板材之所以會出現這種不良的“容電”效果,主要是源自其材板材本身分子中具有極性(polarity)所致。由于其極性的存在,于是又產生一種電雙極式的“偶極矩”(Dipole Moment,例如純水25℃于Benzene中之數值即為1.36),進而造成平行金屬板間之介質材料,對靜電電荷產生“蓄或容”的負面效果,極性愈大時Dk也愈大,容蓄的靜電電荷也愈多。
純水本身的Dk常高達75,故板材必須盡量避免吸水,才不致升高Dk而減緩了訊號的傳輸速度,以及對特性阻抗控制等電性品質。
業界重要的銅箔基板(CCL)規范,如早期的MIL-S-13949H(1993),現行的IPC-4101(1997)以及IEC-326等,均已改稱為Permittivity而不再說成Dk了。然而國內業者知道εr的人并不多,甚至連原來的Dk也多誤稱為“介電常數”,想必是前輩資深者天天忙碌與辛苦之下,只好不求甚解自欺欺人以訛傳訛,使得后進者也糊里胡涂不得不跟著錯下去了。
3.1.4應用詮釋
上述“相對容電率”(即介質常數)太大時,所造成訊號傳播(輸)速率變慢的效果,可利用著名的Maxwell Equation加以說明:
Vp(傳播速率)=C(光速)∕√εr(周遭介質之相對容電率)
此式若用在空氣之場合時(εr=1),此即說明了空氣中的電波速率等于光速。但當一般多層板面上訊號線中傳輸“方波訊號”時(可視為電磁波),須將FR-4板材與綠漆的εr(Dk)代入上式,其速率自然會比在空氣中慢了許多,且εr愈高時其速率會愈慢。
正如同高速公路上若有大量污泥存在時,其車速之部份能量會被吸收,車速也會隨之變慢。還可換一種想象來加以說明,如在彈簧路面上跑步時,其速度自然不如正常路面來得快,原因當然還是部份能量被浪費在彈跳上了。由此可知板材的εr要盡量抑抵的重要性了,且還要在溫度變化中具有穩定性,方不致影響“時脈速率”不斷提高下的訊號品質。
不過若專業生產電容器時,則材料之εr反而要越高越好,而陶瓷之εr常在100以上正是容器的理想良材。
3.1.5測試方法
IPC-4101對εr及Df,都指定按IPC-TM-650之2.5.5.3法去做,即以Balsbaugh品牌之LD3 Dielectric Cell去測Air的電容值(C1),及測Dow Corning 200 Fluid油的電容值(C2),再測第一樣板(3.2inX 3.2inX 板層)的電容值(C3),之后又測第二樣板的電容值(C4),即可利用其公式:
然后再測液油的導電度G1,及第一樣板的導電度G2,并利用其公式計算出Df
但上述做法是在1MHz的頻率下所測,所得數據已遠不敷實際需要,對于近年來工作頻率高達1GHz 甚至在1GHz以上之Dk者,則需另采“真空腔”方式(Vacuum Cavity)去測試才行,但此法在業界尚未流行。
3.2 Loss Tanget 損失正切∕Disspation Factor(Df)散失因素(最重要)
3.2.1原理說明
此詞在信息業與通信業最簡單直接了當的定義是“訊號線中已漏失(Loss)到絕緣板材中的能量,對尚存在(Stored)線中能量之比值”。
但本詞在電學中原本卻是對交流電在功能損失上的一種度量,系絕緣材料的一種固有的性質。即“散失因素”與電功損失成正比,與周期頻率(f)、電位梯度的平方(E2),及單位體積成反比,其數學關系為
當此詞Df用于訊號之高速傳輸(指數位邏輯領域)與高頻傳播(指RF射頻領域)等信息與通訊業中,尚另有三個常見的同義字,如損失因素(Loss Factor)、介質損失(Dielectric Loss),以及 損失正切Loss Tangent(日文稱為損失正接)等三種不同說法的出現,甚至IC業者更簡稱為Loss而已,其實內涵并無不同。
世界上并無完全絕緣的材料存在,再強的絕緣介質只要在不斷提高測試電壓下,終究會出現打穿崩潰的結局。即使在很低的工作電壓下(如目前CPU的2.5 V),訊號線中傳輸的能量也多少會漏往其所附著的介質材料中。正如同品質再好的耐火磚,也多少會散漏出一些熱量出來。
3.2.2三角函數詮釋
訊號線于工作中已漏掉或已損失掉的能量,就傳輸本身而言可稱之“虛值”,而剩下仍可用以工作者則可稱之為“實值”。所謂的Df,就是將虛值(ε”)比上實值(ε’),如此所得的比值正是“散失因素”的簡單原始定義?,F再以虛實坐標的復數觀念說明,并以圖標表達如下:
由上圖三角函數的關系可知:
Tand=對邊∕鄰邊=ε”∕ε’ or?。教摠M實,
這Loss Tangent豈不正是Df的原始定義的另一種分身面貌嗎?故知Tand損失正切(或日文的損失正接,由圖可知ε 正接于ε')的“跩文”說法(Buzzword)完全是故弄玄虛賣弄學問?;M庑卸?,說穿了就不值一哂。
3.2.3應用詮釋
對高頻(High Frequency)訊號欲從板面往空中飛出而言,板材Df要愈低愈好,例如800MHz時最好不要超過0.01。否則將對射頻(RF)的通訊(信)產品具有不良影響。且頻率愈高時,板材的Df要愈小才行。正如同飛機要起飛時,其滑行的跑道一定要非常堅硬,才不致造成能量的無法發揮。
3.2.4 Q-Factor品質因素
又,基材板品質術語中還有一種“Quality Factor”(簡稱為Q Factor)的術語,其定義為上述之“實/虛”,恰與Df成為反比,即Q Factor=1/Df。
高頻訊號傳輸之能量,工作中常會發生各種不當的損失,其一是往介質板材中漏失,稱為Dielectric Loss。其二是在導體中發熱的損失,稱為Conductor Loss。其三是形成電磁波往空氣中損失稱為Radiation Loss。前者可改用Df較低的板材制作高頻電路板,以減少損失。至于導體之損失,則可另以壓延銅箔或低棱線線銅箔,取代明顯柱狀結晶的粗糙E. D. Foil (Grade 1),以因應不可避免的集膚效應(Skin Effect)。而輻射損失則需另加遮蔽(Shielding),并導之于“接地層”的零電位中,以消除可能的后患。一般行動電話手機板上,做為區隔用途的圍墻(Fence)根基(即鍍化鎳金之寬條),其眾多接地用的圍墻孔(Fence Hole),即可將組裝后金鐘罩所攔下的電磁波,消彌之于接地中,而不致于傷害到使用者的腦袋。
3.2.5測試方法
與前6.5相同。
3.3 Flammability燃性(最重要)
3.3.1說明
本詞實際上是指板材樹脂的“難燃性”(Inflammability)而言,重要規范與規格之來源有二,即(1)UL-94 and UL-796 (2)NEMA LI1-1989。常見之FR-4、FR-5等術語即出自NEMA之規范。為了大眾安全起見,電子產品的用料均須達到“難燃”或“抗燃” 的效果(即指火源消失后須具自熄Self-Distinguish的性質),以減少火災發生時的危險性,是產品品質以外的安全規定。許多不內行的業者所常用的廣告詞竟出現:“本公司產品品質均已符合UL的規定”,是一種“鐵路警察查戶口”式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