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關鍵字:
要很成功地搞smt生產,一個廠家必須兼顧到管理、技術、人事和設備工具四大要素。很可惜的是,在我所接觸到SMT廠家中,甚少有能很好地兼顧到的。這是相當令人遺憾的一種現象。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間工廠若能看清這點而快速采取相應行動的話,那他要在同業中身處領先地位并不是件難事。
本文希望通過對中國國內一般SMT工廠在這四方面的表現程度的反映,提供給有眼光者一些發展的考慮點。如果能因此而給SMT工業界革新或高技術的快速發展,更是筆者的榮幸。
中國的電子生產工業,在改革開放后的發展可謂神速 。作為電子生產技術主角的表面貼裝技術SMT,也相應得到大量的引進。這種現象主要是由兩種因素造成的,一是國內本身的改革需求,另一是國內龐大市場對外國的吸引力。剛剛進行改革的中國電子生產工業,不論在資金或技術上,都得依賴外國。
外國資金和技術的引進,不會是沒有代價的。因為沒有一家公司會從事對本身毫無好處的工作。不論其眼光是否準確,在其把資金技術引進的背后肯定有其如意算盤。所以對一個國家來說,這種以依靠外來協助為主的做法,只能是在發展的過渡時期使用,長遠來說還是必須學會自己的一套能力。 外商投資中國,不外是為了它龐大的市場以及低廉的生產成本。而仍有許多公司或項目不愿進入中國的,卻是因為國內在品質、管理、效率和制度方面的不足,還不能抵消在成本及市場機會上能帶來的好處的緣故。
中國的生產成本,如所有其他發展國家一樣,將會日漸不斷的增高,而且是以比他人還快的速度在增長。在這過程中,工廠的品質、管理、效率和制度方面都必須跟得上,甚至超越成本的增長率才能保持這工廠的競爭力。以目前中國SMT工業界的情況,若要朝著提高競爭力,甚至只是維持競爭力的方向走,什么是最需要的呢?
國內所缺乏的,最主要是資金和知識兩大方面。資金的來源,一來自國內(通過生產積累),另一來自國外投資。自己賺來的資金必須通過高效率和高品質的生產,而吸引外來的投資也有賴于國內能提供良好效率與高質量對成本比的條件。所以總的來說,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才是目前國內急需的。而這除了認清方向、執行的決心外,更決定于是否具備相關的知識了。我這兒指的知識包括管理和技術知識。讓我們先來探討科技知識的引進情況。 國內目前的情況,還是以采用外國科技為主。
外國技術的引進,有兩個主要途徑:
一是通過供應的形式,主要是生產設備和工具方面;
另一是通過技術合作。由于國內技術水平比起工業先進國暫時還有一段差距,在設備方面的供應幾乎都為外國技術所戰占有(尤其是SMT核心設備貼片機)。作為供應形式的引進,商務利益優先是可以理解。原本在自由市場上不同供應商間的競爭應是帶來更好的技術實質。但很可惜的,在國內這種現象并不普遍存在。原因何在?我相信主要有以下幾個,首先是設備技術的引進絕大部分都通過中間代理商。造成這情況是因為從事代理的公司在商業上的靈活反應、生意頭腦以及中國內部的國情所致。
我們暫且不論這個。應正視的問題是,這些商業上的精英確實對技術的轉移起著不太好的影響。過熱的商務活動和激烈的價格競爭導致用戶對技術實質的迷惑。甚至使市場上長期出現了如先選設備而后計劃生產產品熟悉產品工藝的可悲現象。
‘老王賣瓜’,為了生存而須‘自夸’是必然的。但若此‘瓜’是復雜的‘高科技瓜’,而此‘老王’是位經驗口才都好的‘老王’,問題就可能出現了。其實在SMT界中也往往是這情況。買瓜都會選錯,更何況是高科技設備技術。
另一原因是能力的問題。當然也有一些‘老王’是全心希望協助用戶的,可惜都心有余而力不足。雖然‘老王’都經過一些培訓,但也不外是對設備的原理、使用等基本方面的培訓。技術深度和寬度一般都不夠。不能在技術上全面和正確地協助用戶。這情況有時不只是發生在代理身上,在原產者身上也常見,原因是技術轉移非他們的目的,所以在這方面也不會有足夠的準備。
所以通過供應商引進技術,雖然是個主流,卻存在著立場和能力的問題而不理想。 引進技術,國內的另一種常見做法,是通過和外國公司的合作來取得技術。出發點不錯,但效果卻不佳。因為合作的目的,對一般外國投資者來說,好處是更快速的利用國內低成本的優勢來占領國內的龐大市場。有些情況也能從合作上得到直接利益(如配合設備、元件和‘技術’的轉讓或銷售)。但決不會是為了把技術帶入中國。外來投資者也許不知道這樣的合作會有多久,但他們協助一個在成本上占優勢而缺乏技術的伙伴發展成競爭對手的后果是很清楚的。在這種情況下,技術轉移不論在素質上,或是層次上都十分有限。我曾在國內見過好些合資工廠,其技術水平和投資者在本國的工廠相差甚遠,在生產技術上完全沒學到多少。一般在產品上還能引進一些技術(但也非最先進的),但在生產技術上卻是被忽略了。
國內SMT界的活動中有一健康的現象,就是交流相當頻密。有關SMT的刊物、交流會、研討會、以及考察拜訪等活動比比皆是。在這種現象值得提倡的同時,我們也應尋求改進。有一點我們須注意,頻繁的交流,不但帶動好的知識,也可能同時傳播不正確的觀念知識。我便曾見到不正確的觀點被重復在不同的刊物提出;而一個錯誤的回流爐溫度設制法竟也被學習采用;另有刊物在同一期中發表了相互矛盾的兩篇論文等等。這些都是質量問題的例子。而依我看來,國內的交流活動,在量上做得不錯,質上則應有所改進和突破。否則交流即使再多,也都只在同一層次中打轉。
總的來說,客觀上國內對SMT的技術知識、生產效率、品質管制等方面的知識需求是存在的,引進工作還不理想,只是目前仍未普遍地被發現和認可。主要的原因相信有二,其一是因這本身的經驗尚未達到能很好的了解本身不足的程度。另一是許多人誤以為只要通過設備供應商和一些講座、交流之類的活動便能得到所需的。 以上提到的供應商不提供優良技術一事,非全都在于供應商。供應商所賴于生存的,是設備的銷售而非技術知識的傳授與推廣。提供有限的知識也是為了達到銷售設備的目的。除非有絕對的必要,供應商不會選擇在生產技術上競爭(請注意,這兒所指的是產品的生產技術,而非一般商務上談的設備性能指標的表面技術。生產技術能協助用戶達到最佳的產品質量和產量水平,單有設備技術卻不能)。原因是培育這類的技術人員在時間和資本的投資相當可觀,而這方面的競爭相當難搞。但更重要的,是國內沒有意識到而無此真正的要求。
一般用戶也許對此不表同意,覺得本身在引進設備時也曾提出技術要求,也曾花時間去了解其技術特色等等。讓我舉個常見的例子來說明。在選擇SMT貼片機時,貼片精度是每個用戶所必談的技術要求之一。但很少用戶知道幾乎所有的供應商都沒把這重要指標標得正確,很少用戶以精度參數+Cp+Cpk的方式來談貼片精度,很少用戶知道貼片精度不應只是單獨一個指標,很少用戶曾設法了解指標的實用性,也很少用戶會將它和本身產品的設計指南以及品質標準同時考慮,以及知道如何正確的評估或驗證商業指標等。
一般用戶的所謂技術就是比較過各供應商間的指標,聽聽供應商解釋他們的設計如何達到此精度便是了。這可和真正的技術應用相差還遠。所以許多時候用戶并未對技術作出實質的要求。而作為供應商,既然用戶不要求,我當然也省得麻煩了。這類知識技巧,用戶很難從設備供應商那兒得到全面和中肯的提供與幫助,而須通過其他渠道。
以上這常見的例子協助說明我先前提到的兩點,一是本身未必了解知識的不足,二是交流考察未必學到足夠和實用的知識。所以追根究底,問題的掌握還是在用戶手中,還得由本身做起。 引進先進的設備,不等于引進了先進的技術。先進的設備也須配合先進的技術才能發揮其最佳功效。國內許多引進SMT失敗的例子,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用戶應牢記的是,設備和生產技術雖息息相關,但卻是不同的兩回事,擁有最好的設備不能表示就有好的生產品質和效率。兩者之間的內容和層次都不同??上У氖菄鴥仍谠O備以外的技術上的引進做得不好。這里有兩個主要原因:
一是沒有需求的表現,滿足于現狀(如通過設備供應商等)。
二是缺乏知識供應渠道。而造成這種缺乏現象的原因,除了國內本身尚未培育出這類人員外,更和管理觀念有關。在許多管理人員的觀念中,知識是可以免費獲得的(即通過交流,供應商等)。用戶的不準備花費學習,也斷了知識引進的有效渠道。
如在歐美,工廠花費聘用技術顧問的協助是常見的做法,也因而鼓勵了許多能人出來提供專業技術知識,帶動技術的快速發展。由于知識經驗的不足,廠每天都在不知不覺中浪費資源(時間、材料、金錢),甚至對生產產品的長期可靠性無法保證,而對公司的聲譽起著不良的影響。
這些浪費,用在聘用顧問引進實用技術知識上是綽綽有余。聘用的費用是一次性的,節省和聲譽卻是長期的。而在提升的知識基礎上,可加快學習更高技術的速度。這方面只要細算,不難看出其巨大的可計和不可計的利益。所以問題的所在不是要不要花費引進技術,而是如何評估和事先了解應引進的技術的素質和適用性。 另一種可以借鑒處國做法是工廠本身內部的開發。但這方面在國內還有限制,來自資金和經驗兩方面。生產技術的開發費用相當可觀,也須在一定的基礎上展開方為有效。
同時可開展面很廣,不易選擇。對于高新技術,開發能力(經驗和經濟)也許會有限制。對于現有科技,開發可能不如引進的效率。不過雖然如此,量力而行,小規模的開發如優化試驗等投資還是應鼓勵的。主要是因為知識經驗并非一朝一夕便可得的,應提供學習機會,做好準備。 欲接受自己不行的事實是相當不容易的,尤其是在他人面前承認自己不行而要求協助。這非得有非凡的勇氣不可。
要引進技術,首先便須有此開放的思路。這也是出色管理人員的一種資產。有了這重要的第一條件,接著是通過學習和思考來提升自己的專業程度。因為只有在達到一定的程度后,思路和看法才會有較高的實值 ,才能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應用技術。你也可能需要具備很強的說服能力,因為不是所有同事都具備同等眼光的。你也應具備評估和了解自身工廠真正水平的能力,由于這方面常需對其他先進工廠做比較,聘用有經驗的顧問是個好的做法。
另外,學習如何評估選用技術顧問能確保你的投資效益也是相當重量的。應留意的是,顧問的優劣,不在于他在業的時間,而在他的經歷、觀念和態度。只有在你具備一定知識基礎的情況下,通過和其交流才能較好的給預評估。最后,你必須確定好自己的要求(雖你可能未必做得最完善,可以通過協助,但建議必須擬定)和步伐,并了解知識有價,做好預算。這樣你將會能獲益不淺的。